[石頭媽媽經] 母奶經驗---鉅細靡遺之媽媽們看就好

小石頭是全母奶寶寶,從出生吃到 1Y7M,媽媽在家就親餵,媽媽上班就瓶餵,沒有乳頭混淆的問題。寶寶的吃奶需求很有趣,好像自己會知道什麼時候需要補充抗體/ 營養/ 水份,媽媽的身體也很有趣,知道什麼時候該產多少奶、什麼時候該提供什麼養分。這篇經驗談針對幾個最常發生的母奶困擾,分享解決之道:

塞奶:

1. 發生原因:
1-1. 還不認識自己的塞奶食物:石頭媽媽也是經歷過了才知道,飲食也會引發塞奶!觀察後發現,只要吃到花椰菜就會塞!有一次從高雄搭高鐵,在高鐵上吃了個咖哩飯,把裡面的花椰菜挑出來囉!但可能因為是一整鍋煮進咖哩,竟然抵達台北的時候已經塞到摸得出一整條 QQ 硬硬的乳腺!

每個人因為體質的關係,會塞奶的食物不一樣,原則上,會「退奶」的食物都會造成「塞奶」。石頭媽媽自己的經驗,會塞奶的食物有:綠花椰菜、小茴香、人蔘(歐~就是早就知道該避開,結果不小心喝到有人蔘的茶飲!一直想不透怎麼會塞,明明沒有吃什麼奇怪的食物,過幾天又喝到才發現甘甜的茶裡有人蔘。)

已知會退奶而盡量避開的食物:韭菜、麥芽、人蔘、空心菜、麥茶。網路上的母乳知識庫還可以查到一大串要避開的食物,但為了讓自己還是可以快樂的享受食物,除了幾個主要一定要避開,其他就是遇到了以後再避就好,免得神經緊張。

另外要留意的是,太油的食物也會造成塞奶。其實媽媽都知道要吃健康,寶寶才會喝到健康的奶,但有時候不小心還是會被很香的炸物吸引。如果讓寶寶喝到營養的奶的這份責任感還無法幫助自己避開誘惑,只要提醒自己上次塞奶的痛苦,就會很任命的 So No 了~(泣)如果是食物太油造成的塞奶,石頭媽媽的經驗是,通常會出現「小白點」。

1-2. 沒有定時定量排奶:包括親餵、擠奶,一定要留意身體(ㄋㄟㄋㄟ)的狀況,定時定量的餵奶、擠奶。石頭媽媽有時候為了開會而放著脹痛不管,等到抽空去擠奶,用噴的出來是好消息,慘的時候就是已經硬掉塞住,用擠奶器擠不出來,更慘的話會影響之後的奶量。因為身體接收到的訊息是「寶寶不需要吃那麼多奶」,就會減少產奶量。

正確的排奶不是要「排空」,而是根據寶寶需求的奶量,固定時間擠奶。人的身體很有趣,你想擠多少奶,就產多少奶,如果你一次量擠很多,身體就會很努力地產很多,媽媽擠奶與擠奶之間的時段就會很脹很辛苦。

1-3. 內衣有鋼圈:說到這項,就不得不埋怨一下哺乳內衣的廠商。當時石頭媽媽做完月子回去上班,發現沿著內衣一圈乳腺都腫起來了;懷疑是不是內衣太緊,回到哺乳內衣的專櫃,店員(很熱心地)說:「乳腺是一路到乳房一圈的,連腋下都有,哺乳不能有鋼圈喔,會塞奶!」天啊!當初跟貴品牌買的有鋼圈的內衣,不正是「哺乳內衣」嗎?明明知道鋼圈會造成塞奶,為什麼會設計有鋼圈的哺乳內衣咧?????

2. 解決方法:
2-1.  親餵:這是最輕鬆、最有效的方法,從在月子中心,就學會讓寶寶的下巴對準塞住的那條乳腺來吸奶,真的很有效。只是如果是上方的乳腺塞住,寶寶就要趴著、頭朝媽媽腳的方向喝奶,通常遇到這種特技表演的情況,就會出動石頭爸爸來協助。等到寶寶大了,不願意這樣姿勢幫忙的時候,通常寶寶的吸力已經夠大,不用瞄準塞住的乳腺、只要含乳姿勢正確就可以全面清通了!很嚴重的時候可以稍微熱敷ㄋㄟ後再抓寶寶來吸,效果更好。

2-2. 手擠:這技巧真的要感謝中山醫院,除了產後住院的護理長及護士團隊,其實很多重要的觀念在產前就已經透過衛教指導清楚,等到遇到的時候就很從容不迫。產前衛教學到的是觀念「就算有擠奶器,還是手最好用!正確的位置、正確的姿勢,手擠也不費力」,具體的手法產前學了兩次還是忘記,只得等到產後練習才懂。猶記產後有個年輕小護士,護校還沒畢業到中山來實習,溫柔、體貼,但怎麼教我也學不會擠奶,等到老辣的薑護理長出動,才點破:小護士站著從床邊擠一個躺著的奶,跟媽媽自己擠奶的角度完全不同,護理長站到我身後、手繞到前面來示範,一學就會!簡單的說明就是要用大拇指腹及食指腹側差不多在第一個指節的位置,從乳暈的外環往ㄋㄟㄋㄟ頭的方向壓就可以了。有時候遇到實在沒時間好好擠奶的時候,躲起來手擠個幾下出來就會暫時舒緩脹痛;有塞奶的狀況時,大拇指放在塞住的乳腺那個方向,手擠通後再用擠奶器就很舒暢用噴的了!塞奶的時候可以輕輕按摩腫脹的乳結點、或者握拳用指節沿著塞住的乳腺輕輕往乳頭方向推按,不要硬壓迫塞住的乳腺或者用力擠ㄋㄟㄋㄟ、會黑青又沒幫助,重點要放在通前面,後面出得來就不會塞了。

2-3. 沖熱水:在淋浴間一邊沖熱水、一邊按摩ㄋㄟㄋㄟ、一邊手擠。沖熱水的時候可以雙手抓握著整個ㄋㄟㄋㄟ以畫圈圈的方式甩動按摩,覺得鬆一點了,就可以開始手擠。手擠、按摩交替,持續沖熱水,等到噴出來就知道成功了!有時候塞得很嚴重,手擠還會聽到「啵」一聲(第一次聽到真的會驚呼),之後就開始噴(喔耶),那條緊繃脹痛的乳腺也就瞬間鬆軟了。

2-4. 小白點的處理:小白點就像是白色的水泡、或像發炎泛白的痘痘,看到小白點出現就真的是很塞很痛了!第一種解決方法是用小碟裝冷壓橄欖油(也可以加一點溫熱水)用乾淨的紗布沾取,濕敷、輕輕搓揉,然後手擠或親餵,衝破小白點。第二種解決方法又更積極,先用用乾淨的紗布沾熱水熱敷小白點,再用消毒過的針小心地將小白點戳破,讓阻塞在裡面的乳汁流出;正確而成功的處理,是不會流血的。沒有把握就還是用比較和緩的橄欖油搓揉親餵法,避免造成無謂的傷口,沒有處理好的話,有乳汁的滋養會很容易發炎。用針戳聽起來很痛,但其實用手指擠著水泡、看準位置輕輕地淺戳,不但不會流血,也完全不會痛(我不是用挑的,怕挑破皮膚「傷及無辜」)。

2-5. 卵磷脂:這也是痛過才知道的產品,的確吃了好像有比較通暢。

產奶:

a. 大量的液體:可以是水,但當時為了營養,一天喝 4~ 6 杯 500cc 的無糖豆漿 + 餐餐喝清湯(最常喝魚湯)+ 水(一天要喝超過 3000cc 的水)。因為喝很多湯,聽了同事的建議,完全不加鹽,避免造成水腫,魚湯只有加一點薑,沒有其他調味。魚湯是從還在月子中心爸媽就開始準備,有時候吃不下那麼多東西,就只喝湯不吃肉,爸媽準備的湯常常都是已經熬到滿滿的蛋白質、一放涼就會結凍的程度。

說到湯... 人體真的很妙!當初懷孕的時候,孕吐超級嚴重,聞到湯的味道就反胃,小孩一出來,馬上開始照三餐喝湯,連不用鹽無調味都沒問題!妙吧!

b. 定時定量排奶:身體最重要的產奶訊號就是來自寶寶喝奶的量和頻率,只要固定排奶,身體就會持續產奶。人的身體會自己調節,本來寶寶半夜會起來喝夜奶的時候,媽媽會固定時間「被脹醒」,等到寶寶睡過夜了,媽媽的奶也就悄悄睡過夜了!很奇妙吧!

【親餵】在中山醫院學習的親餵觀念是:讓寶寶吃,奶量就會起來,親餵的主權在寶寶,他說喝就喝,說停就停。如果為了怕寶寶餓而添加配方奶,寶寶飽了、母奶需求降低了,媽媽的身體就會越產越少奶。【瓶餵】瓶餵的主權在媽媽,媽媽決定多久喝一次奶、一次喝多少。其實石頭媽媽身邊有許多朋友是瓶餵母奶、搭配配方奶(兩種都喝、不是混在一起喝),寶寶兩種都願意喝,媽媽壓力小,餵奶輕鬆,反而奶量可以維持。

c. 放輕鬆:身邊的同事本來坐月子期間奶量正常,結果一回來上班就少掉了。難怪當中山醫院的護士在一個月後打電話關心時,我詢問關於產奶的問題,她說,不用擔心,就順著孩子的奶量就好,別想太多、放輕鬆就會有奶,太在意反而會影響奶量。

d. 卵磷脂:會喝豆漿本來只為了產奶,後來才發現豆漿有豐富的卵磷脂,會幫助乳腺暢通。賣卵磷脂的廠商說法則是說,吃卵磷脂比較有效率,不然要喝多少豆漿才有這麼高濃度的卵磷脂。

補充說明:中山醫院的醫生主張孕婦、產婦不需要補充食物以外的營養品,因為現代人營養充足,包括孕期的葉酸、新寶鈉多、卵磷脂等,都不積極鼓勵補充。

收奶:

甲、慢慢收:寶寶斷奶,媽媽收奶不要突然收,不然皮還沒彈回來,「內餡兒」已經空了,就容易鬆鬆垮垮的。小石頭本來五趟奶:早奶、午奶、晚奶、睡前奶、夜奶,後來是慢慢斷奶的,睡過夜停夜奶> 副食品停晚奶> 停午奶> 睡前奶變成安撫奶> 停早奶及睡前安撫奶,對寶寶來說,漸進的停奶比較自然溫和,對媽媽身體(ㄋㄟㄋㄟ)的恢復也是一樣自然溫和。

乙、按摩:網路上有很多幫助ㄋㄟㄋㄟ緊實的按摩影片可以參考,我的手法是華悅產後護理中心的芳療師 Eva 教的:壹、按摩柔捏ㄋㄟㄋㄟ頭到肩膀的那條肌肉,就是內建的內衣肩帶,把這條肌肉按摩刺激強壯一點,肩帶短一點、有彈性一點,ㄋㄟㄋㄟ就更挺一點。貳、像穿上內衣那個撥撈的動作,360 度地按摩。不過就像減肥抽脂肚皮會鬆垮一樣,重點還是要慢慢收、慢慢找回肌膚的彈性。

掏心掏肺掏腦袋寫了一大篇,希望可以簡省新手母奶媽媽摸索的路程,少一點兒挫折,多一點享受寶寶吃母奶長大的快樂囉 :-) 

Contents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