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媽媽經] 寶寶手語- WHY

跟小石頭吃過飯的朋友們,第一次見到寶寶不哭不鬧、比手劃腳清楚表達想法,都會發出讚嘆,並表達想要學的意願,或者想要推薦給身邊的爸爸媽媽。其實 WE 也是看到美國朋友帶著孩子用寶寶手語溝通,覺得好有趣,才會在小石頭出生之後,也跟著開始玩「寶寶手語」。

image

之前只知道寶寶手語好像在美國比較流行,查了一下網路上的資訊才知道,最早會出現寶寶手語,是因為十九世紀的時候,耶魯大學的 William Dwight Whitney 教授研究發現,瘖啞父母、但聽力正常小孩,跟聽力正常父母的孩子相較起來比較不會哭鬧!原來因為寶寶在 6 個月大的時候,雖然要用來說話的小肌肉還沒發展好、不容易控制而無法說話,但是小手手的大肌肉已經發展好、可以利用簡單的動作表達自己的想法了!

1980年代晚期和1990年代初期之間,Linda Acredolo和 Dr. Susan Goodwyn 教授發展出以美國手語為根基、適合寶寶的手語系統。

當寶寶的小腦袋瓜滿滿的想法,可以透過有系統的肢體語言傳達出來,寶寶就不需要哭泣了!所以小石頭可以「乖乖」跟大人們用餐,因為不管他「還要吃!」「不要了!」「想下來!」「要抱抱~」都可以表達,難怪叔叔阿姨們會覺得「怎麼這麼乖」都不會「亂哭」。

WE 最近覺得最大的收穫,是小石頭 1Y2M 的一個晚上,一直很「歡」,抱也抱了、安撫奶也吃了,還是在那裡滾來滾去、哭哭啼啼。 WE 終於受不了了,爬起來開燈,準備訓話:「你到底怎麼了?」

小石頭竟然一邊啜泣一邊比著「痛痛」!WE 東摸西摸檢查了一番,原來是肚子脹氣,咚咚咚的都可以打鼓了,難怪徹夜難眠。幫他擦點脹氣膏、按摩按摩,舒緩了就睡了。那一刻,WE 真的好高興有學寶寶手語,  不然肚子痛痛已經夠可憐了,還要被爸爸媽媽誤會自己亂哭亂鬧,不就太委屈了!  (而且終於可以睡覺了,哈)

延伸閱讀:

Contents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